上星期六一早剛起床,帶著惺忪睡眼跟還未清醒的腦袋去澆花。一如例行公事一般,先澆後陽台,再澆前陽台。因為每隔一天就要做的事,故就算還不太能思考也能順利執行。但這天澆到前陽台突然覺得不太對。為什麼前陽台的花架上只有一盆空盆栽?我站在那開始回想:
「咦?我把花放到哪裹去了?」
因為它最近開了很多花後,開始長出很多葉子。之前一株開完花後就枯了。我以為這株也會有一樣的下場。還給它照了張照片。然而它卻在開花後期開始發出很多葉芽。一株上也分支出了四五株葉叢。那是因為一連幾天的午後大雨,讓我暫停澆花工作數日後的首度相見得到的驚喜。大自然的力量比人為強太多了。我當時有著這樣的感想。畢竟自己如何調整澆水的間距,花草還常是一副掙扎求生的樣子。反而自然界有一天沒一天的大雷雨,才幾日的時間就長成如此生意盎然的樣子。其後我每天都帶著看到生生不息的喜悅幫它澆水。直到這天。
「咦?我昨天把它拿到後面了嗎?」
可以察覺到在思考的過程中我的腦漸漸恢復運轉。
「咦?有人來把它拿走了嗎?為什麼?有人來偷走了嗎?為何?不可能。」
我拿著澆花用的水杯站在陽台想了許久。懷疑的推測漸變成心中的結論。準確無誤,至少我如今還是這樣相信。我趴在陽台女兒牆上往下探看。它飛走了,它被前一日的大風,連同放在花盆下的水盤一起被掀翻。結局不是飛到我不知道的地方就是掉到樓下。我們急急到樓下找,當然不見任何身影。我站在人行道上,望著路過的正在掃地的清道夫。這老先生可能是唯一知道它去向的關鍵人物。不過他並沒有注意到我,對他而言,他也無從得知路邊一位站著的路人跟他昨天可能撿到的盆栽的關連。如今我只能期待它美麗的綠意也讓發現它的人喜歡上它,而到了另一個陽台庭院。
就這樣,再見了,我的花,我的彩葉草。
[ Read more ]
Saturday, July 18, 2009
彩葉草
Sunday, July 5, 2009
お好み焼きを食べた
今天在SOGO復興館的TEN屋吃廣島燒。因為店位於地下美食街的一隅,實際上店內與店外的走道只有一道半人高的矮柵欄隔開。既然是賣お好み焼き、おもんじゃ焼き的店,食物就直接煎在客人桌上的鐵板上也是正常的。我們就坐在靠柵欄邊的位置,一餐飯的時間,充份的觀察到人類的好奇心。先讓我們注意到這個狀況的是一位中年男士,他直接就探頭進來看我們在吃什麼。要知道,正在吃飯的時候突然有個陌生人的頭在你的桌子上方領空出現是十分不舒服的一件事。然後,又來了兩個抱著小孩的媽媽,也隔著柵欄對我們指指點點。說:「哇這就是大阪燒喔,他們就是把東西放在桌子上煎喔。」就這樣一邊比一邊跟小孩子解說。我們忍不住轉頭看了他們一眼。媽媽們還直接笑著說:哎呀,借我們看一下喲。
之後經過的人們,總偶爾有幾人會探頭看。直到我們把鐵板上的廣島燒都吃完後,他們才轉移目標看鄰桌的客人。從沒有吃一頓飯還被這麼多人看。害我很想要店家立個「非禮勿視」的牌子。雖然其實只要手往斜上30度角伸直就可以正面擊中他們的臉,我們也只能笑笑的不去看他們。也許是台灣還較少看到這種店吧,才引起大家的好奇心。不曉得在動物園裹的動物會怎麼想?若遊客在他們吃東西的時候盯著看,他們也會覺得不愉快的話,那我就可以說,這種想貓過去一拳的想法應該是動物本能吧!
[ Read more ]
Sunday, March 15, 2009
Synthetic Strings !?
上個星期三,期待已久的換弦日終於來了。
琴好好的為什麼要換弦呢?
因為老師說:
「換了尼龍弦聲音會突然變好聽哦!」
然後上網看PTT,也有某提琴老師Po文說:
「我通常建議我的學生換XX牌的尼龍弦。不貴,而且跟鋼弦比起來聲音好太多了。不是我在為XX牌廣告,乃是CP值相當高啊...」
是這樣嗎? 是這樣嗎? 想要立即功力大增的我,豈會放過這種方便的捷徑。在嚷嚷好久要換弦之後。終於下定決心買來一套尼龍弦。當然有參考網路上說的,買CP值高的入門弦種中的一套。上星期三,老師本來在我一進教室時就要來先幫我換弦。
「不... 等一下再換吧,我想先把作業拉完。免得手不適應新弦,會拉得很糟。」我很沒勇氣的說著。
老師心裏一定在想,「換弦有差那麼多嗎?」不過她還是同意我等上完課再幫我換。
於是乎,我是直到回到家,才興奮的準備開始我的功力即將大增的第一首尼龍弦演奏。
一拉 ──
「嗚哇,怎麼這麼難聽? 」怎麼覺得弓似乎咬不到弦上。弓滑過弦像滑過帶點顛簸的路面,右手似乎要不斷回應修正不一致的摩擦力。有一種滯羈難進的感覺。心裏想的應該是功力大躍進三十里,卻變成急速後退三十里。明明弦是滑溜溜的,比之前那幾條因為拉完不曉得要擦弦而留下黏黏殘渣的不平滑弦明明好多了。
莫非? 莫非那隻弓的弓毛已經與弦磨合一致了? 不會吧,這世上哪有那種事。問了一下天天被我虐待聽琴的Yvon,他倒是說,不會啊,沒有覺得變難聽。
「呼~」似乎還好的鬆了一口氣。
等等,不對啊,沒有變難聽,也沒有變好聽啊。CP值呢? 功力大增呢? 這這這... 這太糟了吧。(抱頭)
到頭來,人還是要按步就班啊。不要作不切實際的夢啊。
[ Read more ]
Monday, February 2, 2009
淡水遊
大年初三,好天氣。下午就想說到淡水走走看夕陽。我們到淡水捷運站時,已經下午四點了。出了捷運車箱,發現月台上綿延不絕等待上車的遊客。心裡本還慶幸著避開了尖峰時段。一直連出了閘門因前方人多而步速緩慢都還怪罪在捷運公司縮減出口上。誰知等來到站後河岸公園才發現。人山人海都不足以形容眼前看到的。
一眼望去,鬧街的路上沒有一絲缺口,滿滿只見黑色的頭髮色。河岸邊的路亦然。看到鬧街上這番景象,心中有種不如回家算了的衝動。可也坐了那麼久的車,心有不甘的我們轉戰老街。想這邊小吃灘少,人也許也少些。然而事實上,老街上的人行道早已不足用,遊客滿溢到馬路上也水洩不通。猶如上次花火大會散場時一樣,人群集團般的移動,我們只能順勢緩慢前進。
就這樣走了一段回到河岸邊路上,夕陽西下。好不容易找到歇息空間的人們,手中拿著小吃碗、串烤、冰淇淋,排排坐在岸邊望向夕陽海港。漁船靠岸停泊,有三兩釣客就在小碼頭上立起釣竿。映照夕陽波光的淡水河上,滿載遊客的渡輪一班接一班。遠處海口在薄霧中的台北港,有點像未來又有點古老的形象。觀音山依舊沈靜。




[ Read more ]
Sunday, January 4, 2009
關西湊熱閙之旅 Day 4
旅程中繞一點小路,有時會有意外的驚喜。在我們往南禪寺的路上,不知怎地,我們就不想和同站下車的遊客一起走。而選了一條自以為比較近的小路。炎熱天氣裏,路上沒有其他行人,也沒有指標,蟬不斷地叫著。心裏雖然想著該是走錯了路,卻不怎麼擔心。路上的傳統房舍,似乎延續著昨日石塀路的印象。拎著相機隨意漫步,意外的在一戶人家門前看到一棵已經變成橘黃色的楓樹。光是這小片楓葉就值得繞了這一段路了。
繞了一圈還是回到了正路上,迎接我們的,就是矗立在前方,被石版路兩旁的楓葉虛遮半掩,仍不減其雄偉氣度的南禪寺的三門。也許因為遠遠看著,在日本第一次感受到那種大度的震憾。禁不住拿起相機猛拍,卻又等不及想要走近一點。當我們沿著石版路再拾級而上,透過門望入的則是一片翠綠色的寺園,視野突然開闊了起來。南禪寺開山於1291年,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座由天皇為國家/皇室祈願而建立的寺院。日本有所謂寺格制度,為佛寺建立了等級的分野。一開始由鎌倉幕府在在鎌倉設立了五山的制度,選定五座寺廟給予名號。而後到了室町時代,由於政治中心移回了京都,則又在京都重新選定了五山。而南禪寺在當時被選為在京都五山之上,名列禪林寺院中最高位寺格的「別格」地位。
寺院的西南角有一條水路閣,其羅馬式風格與歐洲各地的水道橋相去無幾,但座落在和式寺院裏不免有些突兀。不過因為是明治時期建設的琵琶湖疏水道之一,這可能也說明了成就它外型的原因。琵琶湖疏水道包括了第一及第二疏水線,這條水道橋一路上行連上哲學之道,都屬於第一疏水的疏水分線。雖然這個歐風水路閣在建設當時因為要穿寺而過而引起一陣反對的聲浪。不過在歲月的流轉之下,現在反而變成著名的景點之一。
![]() | ![]() | ![]() |
來到南禪寺,不可忘得品嘗著名的湯豆腐料理。本來想說南禪寺裏就有著名的老店「奧丹」,卻忘了南禪寺很大,現時要找就難找到了。亂亂的在寺院裏繞了數處,才發現就在過了三門後西側往北的那條大路上。不曉得其他分店有沒有不同,但在南禪寺店裏只有提供一種菜式 —— 湯豆腐套餐。在日本的有些寺廟有提供所謂的精進料理。雖然日本的僧侶可以吃葷食,但精進料理皆是素食。我想也許是這個緣故,所以這間奧丹才只會提供只有豆腐的套餐。
一開始服務生說明了菜單之後,就問我們要「Hoto」還是「Koto」。我聽不懂他說的是什麼,所以決定不理這句話。就跟她說,「冷たいと暖かい?」(應該要說「熱い」吧,不過當時突然忘了怎麼講。不曉得她有沒有聽懂我的話,總之她還是問我要「Hoto」還是「Koto」的。後來我們像雞同鴨講般的講了半天,最後她直接借隔壁桌客人的菜比給我們看。還好隔壁桌客人也很和氣,大方的把豆腐端給我們看,我才終於懂了。原來「Hoto」就是hot,也就是熱的湯豆腐。「Koto」就是cold,就是冷豆腐。原來服務生的意思是說,他們原本只提供一種套餐,不過由於夏天的緣故,可以把原有的熱豆腐換成冷奴(冷豆腐)。現在想來很簡單,但當時點菜時其實花了一番工夫。為什麼要講Koto呢? 是因為她們看出我們不是日本人? 還是原本她們就是這麼形容冷豆腐? 我到現在還是不懂。
不管點菜的種種,套餐的料理都非常好吃。順帶一提,像料理中的田樂 (味噌醬烤豆腐)、胡麻豆腐、精進揚げ等都是精進料理中常見的菜式。吃完午餐,走出涼爽的冷氣間,我們又踏進炎熱的夏日空氣中。接下來的行程就是沿哲學之道漫步到銀閣寺。
![]() | ![]() | ![]() |
§ 哲學之道 §

哲學之道,因兩位京都大學教授常一邊思索一邊在此間散步而得名。與他們一樣的沿著這林蔭間的渠邊步道,往銀閣寺而行。在行前想著,這是多麼有意境的事啊。然而親身走一遭才發現,他們一定不是在八月的時候來的。這時候來心中只會剩下一個想法,就是:好熱啊。真的很熱,哲學之道邊雖然有樹,卻沒有風。酷暑下只感覺燠熱難當。明明沿路上有些三鷹的風之散步道縮小版的感覺。不過真的一點風都沒有。想想八月學校在放暑假,教授們應該也不會有什麼煩惱要來這邊想吧。雖然心中有點被騙了的感覺,不過憑著好歹在奧入瀨走過九公里路的經驗,(奧入瀨風景真好,)走這兩公里的路還是沒什麼問題的。春天的哲學之道會佈滿櫻花(跟人),也許在那個季節再來會比較好些。
§ 銀閣寺 §
哲學之道的盡頭立有一塊刻著「哲學之道」的大石,在這個叉路口聚集了一些店家小販,由此便可走向銀閣寺著名的參道了。這稱為銀閣寺垣的參道,由兩旁五公尺高的綠籬隔出,巧妙的分別開寺內與寺外現代而喧鬧的世界,似乎也令人覺得清涼了一些。銀閣寺正式名稱為「東山慈照寺」,由室町幕府的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所創立的。它現在與金閣寺皆為京都相國寺的分寺。雖然它號稱為銀閣寺,實際上寺瓦及外牆皆塗佈上黑漆。而我們參觀當時,銀閣寺恰好開始為期兩年的整修。所以我們僅看到被拆了外牆跟屋頂的銀閣寺,中身的木構骨架在鷹架及紗網的包圍下若隱若現,站立在著名的銀沙灘枯山水終端。雖然與金閣寺比較起來,向來祟尚低調風格的我,較喜歡銀閣寺。但看著鷹架,實在難有所感。只能說,從來銀閣寺的訪客少有人能一窺其內部,這樣也算難得了。
由銀閣寺出來往公車站的路上,意外發現右大文字就在後方不遠的山上。只可惜走到公車站牌時就已經被房屋遮住而看不到,不然也許這條路線可以考慮做為五山送火時搭公車的路線之一。
§ 金閣寺 §
由於逛完銀閣寺時候尚早,我們就搭方便的102觀光公車到金閣寺。在金閣寺道站下車,迎面而來迎接我們的,就是前方不遠山上的左大文字。這個文字比起方才的右大又近了也低了不少。金閣寺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就在於它有座金碧輝煌的金閣,無論是牆面、樑柱還是屋簷,全都貼滿了金箔。金閣比想像中的要小上許多。因為已有前幾年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帶給我過衝擊,對這種與預想不成比例的結果並沒有感到什麼訝異。金閣寺實名為鹿苑寺,原是室町時代的足利義滿退位後的居所「北山殿」的一部份。在足利義滿死後,北山殿的建築全被拆除,只留剩舍利殿依其遺言改建為禪寺,並以足利義滿的法號命名為鹿苑寺。而所謂的金閣,其實就是指舍利殿。
我們從參道進入,穿過「總門」經過「鐘樓」,才來到受付口。經過鐘樓時正好看到有人敲鐘。寺方在附近立了個牌子,敲一下約莫一百日元的樣子。寺方真會把握各種生財機會。進入受付口後,便可瞧見似浮在水面上金閣。我們繞著金閣走了一圈,剛好是傍晚時分,只見金光閃耀的它與倒映池水中的金亮映影相互輝映。屋頂的鳯凰在太陽耀眼的光芒下兀自傲然而立。雖然鹿苑寺建立於十四世紀,但實際上原來的寺殿已在1950年的一次縱火事件中,連同其內的足利義滿木像等國寶一起燒毀。現在看到的金閣是在1955年時重建。鳯凰因為當時剛好被取下而倖存下來。重建後仍置回屋頂。金閣與銀閣一樣,都是紅葉名所。哲學之道也是。應該說,京都大大小小的景點應該全都種了楓樹或櫻花樹吧。可惜夏季裏無花無雪也無紅葉,此處除了金閣外並沒有太多可看之處,我們很快就結束了遊覽的行程。
[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