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4, 2009

關西湊熱閙之旅 Day 4

8月12日, 2008, 京都
§ 南禪寺 §


楓.南禅寺


旅程中繞一點小路,有時會有意外的驚喜。在我們往南禪寺的路上,不知怎地,我們就不想和同站下車的遊客一起走。而選了一條自以為比較近的小路。炎熱天氣裏,路上沒有其他行人,也沒有指標,蟬不斷地叫著。心裏雖然想著該是走錯了路,卻不怎麼擔心。路上的傳統房舍,似乎延續著昨日石塀路的印象。拎著相機隨意漫步,意外的在一戶人家門前看到一棵已經變成橘黃色的楓樹。光是這小片楓葉就值得繞了這一段路了。


繞了一圈還是回到了正路上,迎接我們的,就是矗立在前方,被石版路兩旁的楓葉虛遮半掩,仍不減其雄偉氣度的南禪寺的三門。也許因為遠遠看著,在日本第一次感受到那種大度的震憾。禁不住拿起相機猛拍,卻又等不及想要走近一點。當我們沿著石版路再拾級而上,透過門望入的則是一片翠綠色的寺園,視野突然開闊了起來。南禪寺開山於1291年,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座由天皇為國家/皇室祈願而建立的寺院。日本有所謂寺格制度,為佛寺建立了等級的分野。一開始由鎌倉幕府在在鎌倉設立了五山的制度,選定五座寺廟給予名號。而後到了室町時代,由於政治中心移回了京都,則又在京都重新選定了五山。而南禪寺在當時被選為在京都五山之上,名列禪林寺院中最高位寺格的「別格」地位。


寺院的西南角有一條水路閣,其羅馬式風格與歐洲各地的水道橋相去無幾,但座落在和式寺院裏不免有些突兀。不過因為是明治時期建設的琵琶湖疏水道之一,這可能也說明了成就它外型的原因。琵琶湖疏水道包括了第一及第二疏水線,這條水道橋一路上行連上哲學之道,都屬於第一疏水的疏水分線。雖然這個歐風水路閣在建設當時因為要穿寺而過而引起一陣反對的聲浪。不過在歲月的流轉之下,現在反而變成著名的景點之一。



近路

車止.南禅寺

琵琶湖疏水


來到南禪寺,不可忘得品嘗著名的湯豆腐料理。本來想說南禪寺裏就有著名的老店「奧丹」,卻忘了南禪寺很大,現時要找就難找到了。亂亂的在寺院裏繞了數處,才發現就在過了三門後西側往北的那條大路上。不曉得其他分店有沒有不同,但在南禪寺店裏只有提供一種菜式 —— 湯豆腐套餐。在日本的有些寺廟有提供所謂的精進料理。雖然日本的僧侶可以吃葷食,但精進料理皆是素食。我想也許是這個緣故,所以這間奧丹才只會提供只有豆腐的套餐。


一開始服務生說明了菜單之後,就問我們要「Hoto」還是「Koto」。我聽不懂他說的是什麼,所以決定不理這句話。就跟她說,「冷たいと暖かい?」(應該要說「熱い」吧,不過當時突然忘了怎麼講。不曉得她有沒有聽懂我的話,總之她還是問我要「Hoto」還是「Koto」的。後來我們像雞同鴨講般的講了半天,最後她直接借隔壁桌客人的菜比給我們看。還好隔壁桌客人也很和氣,大方的把豆腐端給我們看,我才終於懂了。原來「Hoto」就是hot,也就是熱的湯豆腐。「Koto」就是cold,就是冷豆腐。原來服務生的意思是說,他們原本只提供一種套餐,不過由於夏天的緣故,可以把原有的熱豆腐換成冷奴(冷豆腐)。現在想來很簡單,但當時點菜時其實花了一番工夫。為什麼要講Koto呢? 是因為她們看出我們不是日本人? 還是原本她們就是這麼形容冷豆腐? 我到現在還是不懂。


不管點菜的種種,套餐的料理都非常好吃。順帶一提,像料理中的田樂 (味噌醬烤豆腐)、胡麻豆腐、精進揚げ等都是精進料理中常見的菜式。吃完午餐,走出涼爽的冷氣間,我們又踏進炎熱的夏日空氣中。接下來的行程就是沿哲學之道漫步到銀閣寺。



奥丹.湯豆腐

木の芽田楽

冷奴


§ 哲學之道 §
哲學之道


哲學之道,因兩位京都大學教授常一邊思索一邊在此間散步而得名。與他們一樣的沿著這林蔭間的渠邊步道,往銀閣寺而行。在行前想著,這是多麼有意境的事啊。然而親身走一遭才發現,他們一定不是在八月的時候來的。這時候來心中只會剩下一個想法,就是:好熱啊。真的很熱,哲學之道邊雖然有樹,卻沒有風。酷暑下只感覺燠熱難當。明明沿路上有些三鷹的風之散步道縮小版的感覺。不過真的一點風都沒有。想想八月學校在放暑假,教授們應該也不會有什麼煩惱要來這邊想吧。雖然心中有點被騙了的感覺,不過憑著好歹在奧入瀨走過九公里路的經驗,(奧入瀨風景真好,)走這兩公里的路還是沒什麼問題的。春天的哲學之道會佈滿櫻花(跟人),也許在那個季節再來會比較好些。


§ 銀閣寺 §


銀沙灘

哲學之道的盡頭立有一塊刻著「哲學之道」的大石,在這個叉路口聚集了一些店家小販,由此便可走向銀閣寺著名的參道了。這稱為銀閣寺垣的參道,由兩旁五公尺高的綠籬隔出,巧妙的分別開寺內與寺外現代而喧鬧的世界,似乎也令人覺得清涼了一些。銀閣寺正式名稱為「東山慈照寺」,由室町幕府的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所創立的。它現在與金閣寺皆為京都相國寺的分寺。雖然它號稱為銀閣寺,實際上寺瓦及外牆皆塗佈上黑漆。而我們參觀當時,銀閣寺恰好開始為期兩年的整修。所以我們僅看到被拆了外牆跟屋頂的銀閣寺,中身的木構骨架在鷹架及紗網的包圍下若隱若現,站立在著名的銀沙灘枯山水終端。雖然與金閣寺比較起來,向來祟尚低調風格的我,較喜歡銀閣寺。但看著鷹架,實在難有所感。只能說,從來銀閣寺的訪客少有人能一窺其內部,這樣也算難得了。


由銀閣寺出來往公車站的路上,意外發現右大文字就在後方不遠的山上。只可惜走到公車站牌時就已經被房屋遮住而看不到,不然也許這條路線可以考慮做為五山送火時搭公車的路線之一。


§ 金閣寺 §


金閣寺

由於逛完銀閣寺時候尚早,我們就搭方便的102觀光公車到金閣寺。在金閣寺道站下車,迎面而來迎接我們的,就是前方不遠山上的左大文字。這個文字比起方才的右大又近了也低了不少。金閣寺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就在於它有座金碧輝煌的金閣,無論是牆面、樑柱還是屋簷,全都貼滿了金箔。金閣比想像中的要小上許多。因為已有前幾年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帶給我過衝擊,對這種與預想不成比例的結果並沒有感到什麼訝異。金閣寺實名為鹿苑寺,原是室町時代的足利義滿退位後的居所「北山殿」的一部份。在足利義滿死後,北山殿的建築全被拆除,只留剩舍利殿依其遺言改建為禪寺,並以足利義滿的法號命名為鹿苑寺。而所謂的金閣,其實就是指舍利殿。


我們從參道進入,穿過「總門」經過「鐘樓」,才來到受付口。經過鐘樓時正好看到有人敲鐘。寺方在附近立了個牌子,敲一下約莫一百日元的樣子。寺方真會把握各種生財機會。進入受付口後,便可瞧見似浮在水面上金閣。我們繞著金閣走了一圈,剛好是傍晚時分,只見金光閃耀的它與倒映池水中的金亮映影相互輝映。屋頂的鳯凰在太陽耀眼的光芒下兀自傲然而立。雖然鹿苑寺建立於十四世紀,但實際上原來的寺殿已在1950年的一次縱火事件中,連同其內的足利義滿木像等國寶一起燒毀。現在看到的金閣是在1955年時重建。鳯凰因為當時剛好被取下而倖存下來。重建後仍置回屋頂。金閣與銀閣一樣,都是紅葉名所。哲學之道也是。應該說,京都大大小小的景點應該全都種了楓樹或櫻花樹吧。可惜夏季裏無花無雪也無紅葉,此處除了金閣外並沒有太多可看之處,我們很快就結束了遊覽的行程。


[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