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16, 2007

初夏的日本之旅 Day4

6月10日, 2007
§ 東京-函館 §


早餐後,我們推著大行李箱到東京搭東北新幹線至八戸,之後再換乘超級北斗經青函隧道至函館。東京車站露在地表外的站體如同冰山一角,得再加上莫約方圓一公里深至少五層樓的地下空間後,才是車站的全貌。為了能準時搭上新幹線,我們在家中就得先研究好換車的路線圖。幸好 JR東日本雖然有時很機車,網站上該有的資訊還是非常的充份,不然迷路在東京車站裏可就糗大了。從山手線月台到新幹線距離不遠,所以我們順利地穿過人群到達月台。我們搭的是東北新幹線中最快的車種 – ハヤテ (疾風號)。有著一個這麼漂亮的名字,當然車速也是飛快的囉。從東京到八戸只要三個小時。我們坐的一般指定席的車廂座位,由於都是朝同一方向的,感覺起來就會比有對向座椅,中間還帶張桌子的TGV略小一些。跟我們一同上車的,多半是上了年紀的老先生老太太。應該多數是國內旅行團的成員吧。

列車準時從東京出發,往八戸飛奔。除了與對向列車會車時,會因雙方交錯而造成的氣壓變動而感到車速的飛快外,其他時間就彷彿是一般的平穩的火車。我們在車上補眠睡覺,到達目的地剛好是中午時分。常看日本節目的人都知道,他們的鐵路便當種類繁多,各車站也有不同的特產。重點是還很好吃的樣子。是故此時若不順手買個來吃,那就太說不過去了。出月台往北斗號閘門的路上,就有一家鐵路便當賣店。想來是專門服務轉乘的旅客吧。站在便當店的櫥窗前時,覺得各種便當模型都很吸引人。由於在行前借的一本介紹便當的書中提到,八戸有個出名的小唄壽司便當。於是乎,我們買了個小唄壽司,再外加一個穴子鮭魚卵便當。

小唄壽司外觀看來並不豐盛。木盒裏的醋飯上,平舖著幾片鹽漬魚肉。附上一雙筷子及塑膠小鏟為餐具。初次見面還真不知該如何下手。先試著用筷子挾一小塊魚:嗯,味道不錯,但有點鹹。再挾一口飯:唔,鹹魚配飯倒剛剛好。但這樣一口太鹹一口剛好的,未免令人覺得它的美味名聲有點名不符實。此時眼光瞄到被我晾在一旁的小鏟,才領悟到此物之妙用。拿起小鏟一刀切開一組魚飯。這恰如押壽司的大小和造型,送入口中果真成了美味料理。好吃啊,好吃。我發自內心的讚嘆著。一旁Yvon也已打開了他的穴子鮭魚卵便當吃著。盒裏的鮭魚卵沒有令人不悅的腥味,卻有著清新的口感。原來新鮮就會變成如此的美食啊!讓兩個不怎麼愛吃海鮮的人,第一次感到海洋漁獲的誘人之處。

抵達函館時,迎接我們的是耀眼的陽光,以及廣場上紅色顯眼的雕塑。不知製作者到底是因什麼靈感創作的,也不知決策者決定將它置立在此的想法。喜歡玩文字圖示的人總會看著它而露出微笑。在函館移動,除了步行,最方便的就屬市電了。函館的電車,初建於1913年,是北海道最早的路面電車。在當年車上還有司機及車掌小姐的年代,車掌小姐會用搖鈴來告知司機乘客上下車的情況。可能就像小時候公車車掌小姐口中的哨子一樣吧。電車因搖鈴而總車站附近傳出叮叮聲,是故又被日本人暱稱為「チンチン電車」。因年代久遠,電車由舊至新數不清到底有多少種。我們兩天的停留時間裏,就曾坐到過木地板變形隆起、車廂內斑剥陳舊的老爺爺車,也看過寛敞新穎有LED車號燈的新型電車。看著街上一輛輛駛過的電車,就像在瀏覽函館的歷史。函館的舊稱叫做箱館。這兩者在日文中的唸法是一樣的。一開始我以為,函館是個跟小樽差不多的城市。不過當我們踏入此地,才發現它似乎想要留下幕末時代的那股氣息。函館屬於三大結束鎖國時代的開港港口,曾經是日本最國際化的城市之一,在當時,有許多外國人居住此地。因此,教堂、洋式的房舍是少不了的。這些地方現在都變成了主要的歷史紀念物。


函館著名的教堂、夜景跟街道,多集中在電停十字街站到廣末町站這一帶。在旅館放好行李後,我們坐上電車到廣末町站下車。車上只有三、四個人,北國初夏的午後,陽光照得車廂彌漫著光線,感覺起來懶洋洋的樣子。悠閒地晃著晃著到了廣末町站,下車卻見不到街上的行人,似乎還有點黃土要飛揚的感覺。「會像洞爺湖一樣的冷清嗎?」此刻的我心裏不怎麼有把握的想著。在大馬路的對面發現一棟綠色的仿歐式建築,因為看過去的角度有電線穿插而過,只好放棄了照它。轉身開始沿基坂這條大坡道上行,目的地是上坡盡頭的那棟藍色鑲黃邊,很有美國鄉村風格的房子 – 舊函館區公會堂。美國鄉村風是第一眼見到它時給我的印象,但仔細研究一下,也許它應該是帶著新古典風格才是吧。順著基坂走時,會先看到舊英國領事館,一間藍瓦白牆的小屋。英國國旗仍飄揚在圍牆內的旗杆頂,從外表上看似乎還有人在使用。我們在斜坡上緩緩上行,正好在一戶種著花的人家門前,遇見一隻黑白花貓正懶懶的瞇著眼坐著晒太陽。應該是那戶人家的愛貓吧。Yvon停下來蹲著給牠拍照。牠不怕不逃也不想變換姿勢,靜靜像個觀眾一般的看著攝影者的動作。「是在照你呀,不要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嘛!」雖然這樣想著,牠還是打了個哈欠閉上眼睛。

終於走近到公會堂前。在這裏也遇到了第一群的當地觀光團。近看公會堂,覺得它似乎有點金碧輝煌了點。黃色的窗框欄杆山牆屋簷,似乎都閃著金光。不會是加了金箔吧,還是陽光真的太耀眼了。這樣整理的漂漂亮亮的樣子,自然有一部份是歸功於門前立的那塊說明參觀費用的牌子。要門票,我們當然就不會進去參觀囉。把省下來的錢正好拿來買小巷內冰店的夕張哈密瓜霜淇淋。

沿公會堂前的小巷前行,路的兩旁多是低矮的和洋式房屋。途中有一間好像很有名的茶屋菊泉。本想可以吃個紅豆湯休息一下,可惜剛好本日無營業。函館ハリストス正教會,或應該說是它入口處的鐵門,就在過八幡坂後不遠。我們跟著一群人一起停在鐵門前向裏張望。視線越過小徑及兩旁的雜草,便可以看到半掩身影的教堂。大家都是守秩序的人吧,沒上鎖的鐵門上並沒有掛著請自由入內的看板,大家因而只拿著相機站在外頭隔著鐵門向內照。這樣怎麼拍呢?我們拿起相機稍稍比劃一下,實在沒什麼景啊,教堂這樣拍起來也太遠了些。我心裏回憶起旅遊書上的照片,不像是從這兒照的。於是看四下也無人攔阻,就大起膽子跨過鐵門走進去。「可以吧。」我心裏安慰自己,反正有人罵的話再退出來就好了。幸好應當是可以進來拍的,因為後來也陸續有人走進到教堂旁這邊來。

這個教堂明顯的拜占庭式風格,讓人可輕易就看出是間東正教會。有趣的是在這十字路口附近的三間教堂,都嚴正地表現自己教派的風格。參觀著它們,就好像在複習宗教建築歷史一樣。走近教堂本體時,發現它比想像中來得小巧得多。教堂的照片似乎總會有放大的效果。之前好不容易有機會到東海大學參觀著名的東海教堂,那次帶給我不小的衝擊。照片中的它是那麼的雄偉壯麗,現場看到直接縮小成二分之一的比例。一度懷疑那只是個模型,實物不知被移到何處去了。所以這次看見這小巧的東正教會,心中倒是很自在的接受著。教會外的四周種植花木,步道圍著形成一個圓。雖然教會的大門鎖著,但看得出來還是有人在整理的樣子,和由鐵門至此的步道旁的雜草,形成有趣的對比。

沿原路回到小巷續往前行,沒走幾步即可瞧見左側下方的教會尖塔跟站在頂上的風向雞。因為斜坂坡的緣故,尖塔不需抬頭仰望,而僅在視平線略上的位置。而行路上的另一側,則已來到了聖ヨハネ教會。這間英國聖公會教堂,外觀就比較接近近代。似乎基督教的教堂反映教派繁多,沒有一定的風格,所以我總是圖方便用此來辨認:固定風格以外的教堂 => 屬於基督教會。座落於空地上的這棟白牆深褐瓦的教堂,尖拱型的屋頂仍簡潔地透露宗教莊嚴的氣息。

再沿聖約翰教堂旁的大三坂向港口方向走,就來到方才看到站著風向雞的カトリック元町教會。這是一間哥德式的天主教堂,有灰白色的牆及灰藍色的屋瓦。教堂主體夾在兩棟建築物間,並且往後退縮留出堂前的大塊空地。因為空地上方好像有電線劃過,取景上有些困難而放棄幫它照幾張相。



新幹線 MAX

小唄寿司
Orz
基坂の猫
階段
旧函館区公会堂
函館ハリストス正教会
カトリック元町教会




前一日 | 夜晚

2 意見:

錢得樂 said...

寫得超詳細的啦~
我要把妳的站加到我 blog 的 link list 哦~

un mot said...

ok囉, 這是我的榮幸~